伏羲文化考略
伏羲,号太昊,合称太昊伏羲氏,史称“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追溯历史,其部落在黄河中下游定居、生存、繁衍的年代应为新石器时代,在一万年至五千年之间,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相对应。有关伏羲文化的研究与探讨一直是史学界的热门话题,本文对准阳伏羲文化的发展做一浅析。
一、伏羲文化由西向东的延伸
伏羲,典籍与文献上也写作“宓犧”、“伏戏”、“虚戏”、“庖牺”等;太昊也写作“太皞”、“太皞”、“太皓”等。《太平御览》卷八十七引《诗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犧。”《水经注》:“成纪水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太昊庖牺所生处也。”《续汉书·郡国志》:“成纪,古帝庖牺氏所生地。”《帝王世纪》: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按:伏羲风姓,出国语。其华胥以下,出帝王世纪。然雷泽名,即舜渔之地,在济阴。成纪亦地名。天水有成纪县)。”又《史纲评要·太昊伏羲氏》:“帝生于成纪。以木德继天而王,故风姓。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综合古书记载,我们不难看出:伏羲的出生地与两个地方关系密切,一是雷泽,二是成纪。著名考古学家范三提考证,雷泽在今日甘肃省平凉地区庄浪县境内;古成纪虽然区域广大,包括甘肃省东南部和东部广大地区,或者说渭河上游流域都属于古成纪的范围,但核心位置在甘肃省平凉市的静宁、庄浪两县和天水市的秦安县,伏羲的出生地应在此核心区域内。值得关注的是“大地湾遗址”也在这个范围内,大地湾文化属黄河上中游仰韶文化,经考古发掘、论证是早期伏羲氏族活动之地。《遁甲开山图》有言: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郝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也,皆袭庖牺之号。这说明伏羲不但是一个氏族部落的称号,而且是若干个氏族部落共同使用的称号,或者是更大范围的氏族部落世袭的称号。大地湾文化历时2000余年,伏羲氏在此创造了父系氏族早期文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捕鱼业向初期农耕业过渡,部落的生产资料有了些许剩余,人丁也有所增加,由于生存、生产的需要,一代代有着血缘关系的氏族部落必然向四处迁徙。《遁甲开山图》记“伏羲生于成纪,徙治陈仓”;《左传》昭公十七年云“陈,大皞之虚也”;《诗经·陈风》注“陈谱:陈者大皞戏之墟”。陈仓在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东,“陈”在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那么伏羲氏族部落或有着统名号的几个氏族部落由天水向东南迁至宝鸡东,然后“沿渭河上中游谷地入关中,出潼关,沿黄河干流,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东迁,而折向东南,最后都于陈”是有可能的。
二、伏羲建都于淮阳宛丘之
淮阳古称“陈”、“陈国”、“宛丘”,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水经注·渠水》:“陈城,故陈国也。伏羲、神农并都之。”《金楼子·兴王篇》:“太昊庖牺氏……为百王之先,都于陈。”《帝王世纪》:“天皇庖牺氏都陈。”《三皇本纪》:“太昊庖牺氏……木德王,注春令
故易称帝出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于陈。”《竹书纪年·前编》:“太昊庖牺氏,以木德王,为风姓。元年即位,都宛丘。”《五帝纪》:“帝太昊伏羲氏,成纪人也,以木德继天而王,都宛丘。”《路史·太昊纪》:“太昊伏羲氏都于宛丘。”诸多文献证明,伏羲在陈或宛丘建都。另外从生存环境的角度分析,早在地质时期,地壳的运动形成了今日的豫东平原,淮阳处在其中心位置,并且这里气候温和、土质松软、植被丰厚、水富草茂,十分适宜人类生产、居住、繁衍。那么伏羲氏族部落一路历尽艰辛,踏入了准阳这块宝地,究竟在陈地的什么位置定居建都呢?是陈城(今淮阳县城)?还是宛丘(今平粮台古城遗址)?《九域志》记载:“陈城,陈胡公筑。”陈胡公即陈国第一代国君妫满。《水经注》云:“南部里有淮阳城,子产置。”子产,郑国大夫。《太平寰宇记》云:“陈城,楚惠王筑。”分析典籍中的语言,陈城有陈胡公筑、子产置、楚惠王筑等说法,唯独没有伏羲氏建陈城之说。1980年5月,河南省博物馆联合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淮阳文管所对淮阳县城的东南角进行了试掘,从“探沟1获得的资料可知,最早的城墙叠压在最下层,高度在2米以上,夯土筑成,夯层0.1米左右,出土陶片以板瓦和筒瓦居多,筒瓦外饰绳纹,间饰凹弦纹”。在我国,西周早期才出现极少量的绳纹瓦,方唇板瓦和筒瓦是从西周后期延续使用下来的,另外,结合出土的陶盆、陶罐年代判断,城墙约建筑于春秋中、晚期。因此伏羲并非建都于陈城。宛丘是伏羲氏的建都之地吗?《诗经·陈风》:“东门之枌,宛丘栩栩”;《太平寰宇记》:“宛丘在县南三里,高二丈”;王隐《晋书·地道记》:“陈城南道东有宛丘,渐欲平”;《淮阳县志》:“宛丘,在县东南。”综上所述,淮阳县城东南方向,大约三里之外有一个高出地面的平台,上面长满了茂盛的栩树。《尔雅·注疏》:“宛丘中央隆峻,状如负一丘于背上”;“丘上有丘为宛丘。”《说文解字》:“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又云:“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象形。”《博雅》:“小陵曰丘。”在自然形成的高出地面的土陵上构筑都城,既抵御野兽侵袭、防止洪水泛滥带来的危险,战争时又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易于防守。远远望去,四周是高高的夯土城墙,中间凹,与《毛诗》所言:“四周高,中央下为宛丘”合拍。其次文物专家曹桂岑于1979年带领考古工作队对平粮台古城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古遗址有五期文化相互叠压,一期文化叠压在古城夯土城墙之下,早于古城的建筑年代,出土的陶片有棕陶、青灰陶,器种有鼎、罐、圈足碗等,还有少数的红衣褐彩陶,应属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二期文化同样被叠压在城墙之下,“出土的陶片有黑陶、灰陶,纹饰以绳纹居多、篮纹次之,篮纹较宽且竖行排列,出土的器种较少,仅有陶罐和豆把,从其纹饰及陶器形状看,应属河南龙山文化中期的遗存。”三、四期文化分别属河南龙山文化中、晚期文化遗存。引人深思的是在城址内发掘的房基多
为长方形,在残留长、宽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发现有10余座排房,比大地湾早期文化发现的房址面积16-20平方米要大,而与其中期面积60平方米相近,因此,古宛丘(今天的平粮台古城遗址)应为太昊伏義氏建都之地。
三、伏羲开创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先河
有着“伏羲”统一称号的父系氏族部落,由甘肃向四周扩散,在古老的大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使人类由蒙昧状态迈入了文明的起点。伏羲建都宛丘后,在淮阳这块美丽的土地上传承遗风、开创文明,谱写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1)网的发明有划时代意义。《易维·乾凿度》云:“伏牺氏之王天下也,使作八卦,结绳而为网罟,以畋以渔,盖取诸离。”在父系氏族社会,网的发明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在地上能罗猎飞禽走兽,水中能捕捉鱼虾鳖蟹,使先民们的生活有了保障,伏羲也因此得到了众人的拥戴。他用其智慧和探索精神,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开辟了原始畜牧业。《路史·后记》:“伏羲豢养牺牲,伏牛乘马。”《礼记·月令》:“伏羲执伏牺牲。”《史记·补三皇本纪》:“……养辆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网的使用,捕获了大量的鱼类与牲畜,使生产资料有了较大剩余,伏羲尝试着把牲畜豢养下来,以防食物空
缺,继而发展到繁殖饲养,原始的畜牧业产生了。这一现象标志着父系氏族社会由狩猎时代转向了畜牧时代,历史前进了一大步。
(3)作八卦,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周易·系辞下》:“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他借鉴前人结绳记事的经验,结合自己对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河流、雨雾雪霜、木石花草、飞鸟昆虫、鱼龟兽畜等现象和行踪的观察,悟出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画出了8个不同的符号,并用其代表自然界中的8种事物,名曰八卦。它的产生,既有数学符号的含义,又促使了中国文字的形成。
(4)定姓氏制嫁娶,使人类走出了愚昧群婚。《白虎通·号》:“谓之伏牺者何?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卧之怯怯,起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苇。于是伏牺仰观于天,俯察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牺也。”为结束远古时期乱婚群婚、人兽无别的状况,伏羲开始正姓氏,他自定风姓,风者,“天下一条虫”之意,虫者,龙也,因此风即“天下一条龙”之意。其他或以动物为姓、或以植物为姓、或以居所为姓,中华姓氏自此产生。伏羲相继制定了一夫一妻制,由部落长老做媒人,聘礼为两张鹿皮,方能结婚,从而结束了乱伦、近伦的嫁娶形式,是远古婚的一大变革。
(5)造琴瑟歌扶徕,开发了民智。《楚辞·大招》:“伏羲氏作瑟,造《驾辩》之区”;《史纲评要·太吴伏羲氏》:“帝生于成纪,……作荒乐,歌扶徕,诵网罟,以镇天下之人,命约立基。斫桐为琴,绳丝为弦,命之曰离徽。以修身养性,反其天真,而乐音自是兴焉”。琴的发明与乐曲的创作,教化了民风,开启了智慧,使先民摆脱了荒蛮,具有了精神世界。
(6)立相、设佐,制州,肇始了阶级的产生。父系氏族社会中、后期,随着部落人口的繁衍,各部落占据的土地不断扩大,生产资料也有了更大的剩余,原始的治理方法已无法胜任。伏羲开始采用“分部治理”的原则。《易纬·坤灵图》:“伏牺立九部面民易理”;《竹书纪年·太昊庖牺氏》:“以龙纪官,立九相六佐治九州。”伏羲立九相:共工为上相,柏皇为下相,朱襄、昊英常居左右;栗陆居北;赫胥居南;骊连居西;葛天居东;阴康居下。设六部:金提立化俗,鸟明主建福,视默主灾恶,纪通为中职,仲起为海陆,阳候为江湖,分理宇内,面政化大志。治九州:《竹书纪年·前编》:“伏羲始定四海之广,作八卦,分九州,制九宫,因此制九州……太一者,北辰神明也,下行作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谓之九宫。太一下行,九宫从坎起,自此而于坤宫,而震宫,而巽宫,所以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又自此而从乾宫,而兑宫,而艮宫,而离宫,行者周矣,上游息于太一之
宫,而反紫宫行起。此太昊以八卦有九宫,因此制九州矣”。官吏的确立,管辖范围的划分,已具备了阶级的雏形。
(7)作甲历,定四时,使大地节气分明。《周易算经》:“伏牺作历度”;《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命昊英,作甲历,定四时,起于甲寅,支干相配于十二辰,六甲而天道周矣。岁以是纪,而年不乱。月以是纪,而时不易。昼夜以是纪而人知度,东西南北以是纪而方不惑矣。”
伏羲顺应自然规律创造了甲历,极大地推动了畜牧业、原始农业的发展,并为后世历法的完善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