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爱也宛丘,情也宛丘。

2019-04-01 23:47:23 5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榖旦于差,南方之原;

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榖旦于逝,越以鬷迈;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这是《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枌》。诗中的“宛丘”即今河南省的淮阳。宋代的朱熹把这首诗解释为“此男女聚会歌舞,而赋其事以相乐也”。蓝菊荪先生把这首诗译为:

 

“东门有白榆树多么的茂盛,宛丘的柞木树是绿叶成荫;

 这位名叫子仲氏的姑娘啊,在树下跳舞真也姿态轻盈。

 咱俩选择了个吉日和良辰,手携着手去那南方的丘坪;

 这天你不织麻又不纺纱啊,市上跳舞更显得姿态轻盈。

 咱俩选择了个佳期和良辰,与咱村男女青年一道同行;

   你容貌真比得上锦葵花啊,赠我一捧香椒那算是定情。”

 

由不同形式的聚会载舞载歌倾吐爱慕而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习俗,在我国绝大多数民族中都有沿袭。《东门之枌》所表现的情形发生在宛丘之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地情风之盛。研究任何文化现象的发展首先要研究它的发生,亦即我们通常说的追根求源。宛丘之地情风蔚然也有它的源头。原来,这里埋葬着华夏民族的两位先祖伏羲和女娲,是这对华夏民族的情种的培育和繁衍,才有了今天的泱泱华夏。人们如果要问,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人类的爱情之种最早是谁播洒的?为什么男女与生俱来皆知情爱婚媾之事?只要你在这里做一番考察,大都能得到程度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现在,我的面前正摆放着一幅唐代古墓里出土的古老的图画。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无名氏艺术家的杰作。画面上的人物只有两个:一男一女,男为俊男,女为靓女。从服饰、发式、造型上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地地道道的华夏族人。据专家考证,画面上的俊男为伏羲氏,靓女为女娲氏,因此该图被命名为《伏羲女娲图》。启承着男左女右的习俗,伏羲居左,右手搂着女娲,左手执“矩”;女娲居右,左手抱着伏羲,右手执“规”。两人面目相向,且带着微笑,彼此眼神盯着对方,温情脉脉,眉目传情。伏羲执的“矩”,细长而且弯曲,如果从侧面看去,朦朦胧胧中给人以关于人类繁殖的臆想。女娲执的“规”,是可以开合的两片,她手中捏着的,正是“轨”的枢纽部位,如果联想古代阴阳之说,也会给人以人类繁殖的臆想。画面的背景,则是硕大的天象图,图中的日月星辰,自然就是他们用“规”、“矩”开创的世界,以及那个世界上的创造物。因为他们是用“规”和“矩”创造的世界,所以那创造物也只能是以最简单的线条来构成:用曲线画成了日月星辰,再用直线把它们连结起来。由此简洁的画面创意,不由人联想起许许多多的远古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于神秘的色彩笼罩下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褒贬分明地寄寓了对这些历史事实的认识倾向,反映出一定的审美质量。因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躯”,即上身为人形,下身为蛇状,所以,这幅画的下部则被描绘为连续互缠相交的蛇尾。

 图片关键词

综观全图,劳动和爱情构成了一个伟大的立意,形成了一个崇高的主题:爱情和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世界!伏羲和女娲相拥相抱,缠绵交媾,进行着人类自身的生产,这是超脱了神话传说的关于人类生殖繁衍的合乎科学的诠释。他们手执的“规”、“矩”和创造的日月星辰,代表着人类赖依生存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在这里得到了形象的注解。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序言中所说:“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产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自伏羲、女娲始,这两种生产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不仅以人首蛇身交媾表现两性间原始的超自然形态,反映出他们的生殖神格的典型属性,在人类繁衍的懵懂时代就开始深化人的生殖意识,同时,画面上也形象地反映出天地交泰的内容。“天圆地方,本乎阴阳。……夫天地不为万物所有,万物因天地而有之;阴阳不为万物所有,万物因阴阳而生之。”伏羲手执的“矩”和女娲手执的“规”依照古代的天圆、地方之说,圆规代表“天”,方矩代表“地”。在自然界,阴阳代表天地,而在人世间,阴阳则代表男女。于是,人们在对天地交泰、阴阳相合、男女媾情的感悟中油然生发起对我国古代人类繁衍问题的多学科思考。事实上,女娲抟土造人只能是幻想,绝对不会实现。人,只有通过自身才能繁殖。在杂婚和群婚时期,基本上没有形成固定的“家庭”形态,男女之间的关系也仅仅是交媾的关系。从根本上讲,这种关系并不具备“家庭”的社会功能,当然不能适应“家庭”的功利需求,但它在客观上,却原始地体现着人类生殖繁育自身的功能以及人性的最基本的生理要求。因此,《伏羲女娲图》也程度不同地反映了原始人类对生殖的崇拜和信仰。

 

据史书记载,伏羲偕女娲涉颍水而至淮阳,自此居于淮阳,寿终后葬于淮阳。今太昊陵即后人为纪念伏羲和女娲而建的。至今,淮阳人于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日,都要举行隆重的民间祭陵庙会,来缅怀这两位华夏始祖。

 

在一个寒意料峭的早春,我到淮阳赶了一次太昊陵祭陵庙会,凭吊这两位中华民族的缔造者。

 

淮阳,是镶嵌在豫东大平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因据淮河之北而得名,历史悠久,古迹遍布,人杰荟萃,民风清朴。远古时期这里即为我国东部民族的古都,伏羲氏也定都于这里。后神农氏再建都时,改淮阳为陈。周武王克殷纣,封陈国,这里曾爆发过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起义。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自卫至陈,陈闵公起陵阳之台以迎之,拜为客卿。战国时,秦将白起拔郢都,烧夷陵,楚顷襄王迁都于此,称“郢陈”,南方的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始在此交际。秦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于陈郡古城上树起了“张楚”大旗,陈胜被推举为王,在这里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三国时,这里为魏曹植封地,曹植才高八斗,诗成七步,在陈地留下不少诗作。宋代的包拯也在这里留下了怒铡国舅、放粮济民的佳话,淮阳旧有包公祠,楹联即为“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太昊陵就坐落在古淮阳城北的蔡河之滨,掩映在一片森森古槐、蓊蓊翠柏之中。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静静地安息在这里,接受后世子孙的顶礼膜拜。感谢淮阳这方古老的土地在蒙昧时代接收了伏羲和女娲,使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教化子民,古老的中原大地上,始泛起中华文明之光……

 

太昊陵祭陵庙会游客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游客多为农村妇女,有求子的、还愿的、行善的、祈平安的……,排成了一条长龙,脸上刻满虔诚,手握香炷,缓缓地鱼贯前行。我夹在游客中,随大流进入陵园大门,顿觉一阵古风扑面而来。置身这样的氛围之中,我默忆着历史和神话交织的伏羲、女娲时代的情景,踽踽迈动着脚步。脚步声在光滑的石板路上响着,与五六千年前伏羲和女娲赤足在蛮荒的黄土地上踏出的脚步声依稀和着同一个节拍。身边走过一个又一个默不做声的游客,耳旁是平缓畅扬的管弦丝竹之音。此刻,我仿佛感到历史长河在这里荡起了一个巨大的漩涡,把现代人漩入了历史的渊薮,去感受亘古时代的文明,去亲近血脉相因的祖先。这座陵园傍水而建,气势果然恢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午朝门”,建筑淳厚,色彩凝重,门上高悬的“太昊陵”匾额,笔锋雄浑,遒劲刚健,于古香古色中折射出历史的沧桑感。昊者,明也。“太昊”,是对伏羲的赞颂之词,寓伏羲的圣德如日月同辉之意。过了午朝门,依次通过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便到了统天殿。它的名称取自《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之义,红墙黄瓦在丽日的辉映下闪着金光,高擎的檐柱,挑角的兽头,飞动的脊龙、脊凤,把这座大殿装饰得既华丽又凝重。殿内高大的神龛内,供奉着伏羲的塑像:身披黄色兽皮,加穿绿色树叶,蓬头跣足,袒胸露乳,一副浓重的原始部落酋长神态,手托八卦,口若悬河,目光安详地注视着远方。在那个人类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穴居群婚的蛮荒年代,他正用先天的智慧和感悟去启蒙一个民族向文明迈步。在另一个殿内我见到了伏羲的妻子女娲,一副端庄贤淑像,双目中正汩汩流泻着绵绵的母性的柔情。与她无语对视,仿佛让人看到在华夏民族那荒无人烟的大地上,一位窈窕女子听到人类诞生的第一声啼哭时漾起的微笑。自此,中国的神话传说里多了一种生命,也多了一份母性的抚爱。生命和抚爱使中国的神话传说又多了几许活力与色彩。

 

这一对被华夏子孙视为“初祖”的先人,本是天地混沌初开时自然浩劫中大难不死的“幸运儿”。当时,浩浩天地间,朗朗乾坤中,只有这一对男女——中华民族赖依繁衍生息的种子。天将降大任于这一男一女、一阳一阴、一雄一雌,宇宙之精华、天地之灵气、乾坤之希望、人类之未来,全都赌注于他们身上,来不得半点的疏忽和闪失。他们果然不负天意,毫无顾忌地撞击出情爱之火,从此相依为命,互相拥交,融为一体,传宗接代,繁衍了一代又一代连绵不绝的子孙,中华民族也从此香火不绝,子孙无匮。后世人都是伏羲和女娲的后代,而他们则被敬奉为中华民族的生殖之神、情爱之神。

 

写到这里,我自然要想起那个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在许多版本的传说中,都曾把女娲抟土造人描述得形象逼真,绘声绘色。一位长发飘飘的美丽女子盘膝端坐在清清的水边,执一枝青柳在溪流中饱蘸含有灵性的泥浆,抟出了一个又一个生灵。尽管传说得如此充满诗情画意,但我与其相信伏羲、女娲作为情种交媾而繁育人类的事实而不愿被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传说所蛊惑。看来,尊重事实有时的确需要有一种摒弃虚伪的勇气和胆量。那么,即便是神话中伏羲、女娲创造人类之说成立,为什么不说是伏羲抟土造人抑或伏羲、女娲共同抟土造人,而单单说是女娲抟土造人呢?这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只知道人是女子所生,认为男子在人的繁育中没起到什么作用的缘故。而且,说女娲抟土造人,“抟”的是黄土。按照古代的方位说,东方为青龙色青,南方为朱雀色赤,西方为白虎色白,北方为玄武色黑,而中央者,万物归土,土为黄色。土是万物的生源。黄色位于中央,亦即是说万物的生源在中央。在远古时代,中原的黄淮流域,由于文明的肇始,已是相对来说比较开化的地方。位于黄淮之间的宛丘,更是“天之心”、“地之脐”。因此,“黄土”者,中原之谓也;“抟黄土”者,于中原繁衍人类之谓也。而在西方基督教的《圣经》中,把人说成是由上帝创造的,只是上帝造人没有女娲造人那样充满诗情和画意罢了。《圣经》上说上帝在洪荒之初开天辟地,创造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用了六天时间,很累很累,第七天就休息了。其余没有多少描述。说到真正的情种也好,人种也好,中国有伏羲和女娲,西方有亚当与夏娃。尽管说亚当、夏娃是偷食了“禁果”而生育人的,蒙上了一层遮羞布,不像说伏羲和女娲交媾而生育人一样直白,但已毕竟接近于科学的解释。为了遮羞,西方人还把人类的本性神化,推出了一尊叫做丘比特的爱神,称只要丘比特的神箭射中了谁,谁就会产生爱情。而我们中国人的祖先早已把爱情的基因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到时候就会开花结果,好比人不需要教化就先天知道吃奶一样。正如在中国成长起来的儒家大师孟老夫子说的那样:“食、色,性也。”——食欲和情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啊!

 

参拜过这对中华情种的尊容,经过太始门,就到了太昊陵墓。跨进墓垣门,一座雄浑的巨冢便突兀眼前。冢高二十多米,周长一百五十多米,上呈圆形,下有方座。我国传统的帝王墓葬,一般都呈覆斗形,只有太昊陵例外。这不但蕴涵着古代地心说的意义,还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伏羲、女娲是以“规矩”定天地的。规矩,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来说,既是工具,又是方法。客观世界是不断地演化、发展的,没有不变的规定性。我们认识世界包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必须由有限推知无限,由局部管窥整体,从中找出规律性,从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一部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于这种浓浓的哲学思考氛围,置身陵前,顿觉苍茫碧落之下,汩汩黄泉之上,悠悠华夏,列宗列派,皆出于这一对华夏情种,溯源之念,寻根之情,不由潜滋暗长。我情不自禁地迈着沉甸甸的步履走上前去,深情地抚摩着墓前那经过千百年风雨剥蚀的“太昊伏羲氏之陵墓”碑,不由浮想联翩,思绪如缕。拾级登上墓顶,极目南眺,湖光水色,一片潋滟,绿树红瓦,交相辉映;放眼北望,阡陌纵横,村落座座,柳浪闻莺,一片明媚。是啊,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历史已迈进一个科学昌炽的时代,我们的先人生活的那个时代已定格为模糊的记忆,但我仍依稀感到,先人的圣灵之气还在这里袅袅升腾,氤氲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正如清代岁贡雷继祖到此凭吊时即兴赋的一首诗:“孤峻陵如峙,巍巍近接云。河图钟瑞地,古圣有庖坟。碑剥留残字,松高挂晚曛。至今瞻望处,灵气尚氤氲。”盘桓在远古时代的历史氛围,好像此刻的我与祖先是如此的接近,这种接近又使我没有了同他们的生疏感。在中国的黄土地上,每一位黄皮肤的中国人,流淌的都是同一种血脉啊!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虽给天定了高度,给地定了厚度,但仍朦胧一片,不辨东西南北,没有规矩方圆,是伏羲用“矩”把大地划成了方形,女娲用“规”把苍天划成了圆形。圆形的天像个大锅在上边罩着,保护着人们;方形的地像个大方板,在脚下垫着,滋养着人们。是这一对祖先为他们的子孙开创了最根本的生存空间。从此,清气浮天,浊气凝地,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就在这天地间繁衍开来。“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清轻,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天圆”“地方”,伏羲和女娲以规矩定了方圆。然而,“天圆”“地方”还免不了一系列的自然灾难。比如,天空中常出现十个太阳,晒得人们死去活来;再如,地上常泛起滔滔洪水,淹得民不聊生。而且,新“规”出的天时常摇晃,新“矩”出的地时常震动,人们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女娲砍下了鳌鱼的四足,把东南西北四方的天都撑了起来,制止它继续晃动,这就是“天柱”;伏羲用绳子把大地捆缚起来,制止它继续震动,这就是“地维”。日久天长,天柱折了,地维绝了,天倾西北,塌了个大洞,天上的太阳、月亮、星辰都滑向了西北,向西北方落了下去;地斜东南,陷了个大坑,地上的大江大河都流向了东南,汇成了海洋……

 

伏羲虽为百王之先,居三皇之首,而其实,大概他就是以蛇为图腾的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酋长。有关伏羲和女娲的传说,在我国流传可谓源远流长。尽管他们从一开始就被后人神化,但他们却以自己发明的赫赫文化功绩不断地淡化笼罩在自身的关于“开天辟地”、“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等等虚幻的奇迹,从而彰显出体现他们主观意志的人性。“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人们之所以敬仰他们,崇拜他们,颂扬他们,皆因为他们是创造远古文化的“人”而不是“神”。因此,有关他们的传说,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对其共同的远祖创造人类文化的某一阶段的历史回忆。在远古时代,他们带领先民们涤去混沌,开启华夏文明。他们教人渔猎、植稼,使原始人类逐步掌握了生活技能,开拓了生存环境。传说有一天,伏羲渔猎困倦之后,躺在一棵大树下歇息,无意中发现树枝上有个大蜘蛛正在来来回回地结网。网结好了,几只蚱蜢、蜻蜒、蝴蝶飞到上面便被网住了。伏羲由此得到了启发。他学着蜘蛛结网的样子,发明了渔猎用的网。他教人们用植物的纤维结成网,到山冈川泽去渔猎。人们捕获了许多鱼虾、鸟兽,吃不完了,就喂养起来,这就是最初的畜牧业。伏羲因此得到了大家的拥护,大家推举他做了帝王,把宛丘作为都。

 

远古时代,男女之间交际袒露,随意匹配,出生的子女,不知其父为谁。伏羲和女娲商议,把男女两个配做一对夫妻,使他们有一定的住所,永远不离开;不离开,彼此才不会再随意去匹配。他们把男的得到女的,叫做有“室”,女的得到男的,叫做有“家”。这“家室”就是一对夫妻永远的住所。同时,他们还把男的得到女的,叫做“娶”,是娶过来;女的得到男的,叫做“嫁”,是嫁过去。在男娶女嫁的时候,还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正姓氏。男女的嫁娶,是要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但同一个姓氏的男女做了夫妻之后,也许是“血分”太热的缘故,出生的子女,或是残疾,或是愚蠢,很少有发育健壮的。所以一定要首先正姓氏,凡是同姓的,一律禁止他们婚配。第二是通媒妁。原来,男女的嫁娶,太不慎重,全是由于情欲的冲动。青年男女的情欲,尤其容易冲动。既然是以情欲冲动而结合的,久而久之,待情欲冲动渐渐低落以后,就会互相厌恶起来;厌恶久了,也就会离异了。所以,他们就采取了通媒妁的方法。媒是谋划,妁是斟酌。如果有哪个男的该娶了,哪个女的该嫁了,就请邻里亲眷中年高德劭的人出来做个媒妁,商议一下这两个人年纪如何、相貌如何、性情如何,一切都谋划斟酌定了,然后再定日期,行嫁娶之礼。第三,是要男的先行聘礼。凡嫁娶之时,男的必先要拿点贵重物品,送到女的家去,这既表明是诚心求亲,又表示对女方家尊重礼貌,这时婚姻才算定下来。但是,什么东西才算是贵重的呢?在那茹毛饮血的时候,最珍贵的是兽皮,他们就让男的以兽皮做为聘礼。男的把女的娶到家中,是请女的替其主持家务,上奉祭祀,下育儿女的,并不是随随便便,快人情欲的。夫妻地位平等了,男耕女织,相敬如宾,家室也就牢固了。从此,他们告知百姓,男娶女嫁时必须按照这三个条件去办,并且由女娲专门管理。于是,百姓特意为女娲取了一个尊号,叫做“神媒”。这些男娶女嫁的办法,可谓我国最早的一部婚姻大法了。这些办法改变了穴居群婚的愚昧状态,开始出现了家庭,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据史书记载,宛丘为“太暤之墟”,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孔子周游列国时,从卫国来到陈国,陈灵公曾陪同他拜谒了伏羲的陵墓。之后,还在墓前建筑一台,称陵阳台,不过,那时的土冢没有今天这么高大。不知从何时起,民间传说用家乡的土给人祖添坟,可以生儿育女,免除灾祸。于是,前来朝拜的善男信女都要从家乡带来一袋黄土,撒在祖宗的坟头上。久而久之,伏羲墓便有了山丘那么大。唐宋以降,伏羲墓更是受到保护。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四年颁诏禁民刍牧,设置守陵户。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元年颁发“修陵奉祀诏”,拨资建筑,并规定每年春秋两季用“太牢”祭祀。明英宗朱祁镇于正统十三年和复辟后的天顺六年先后批准修建了太昊寝殿、钟鼓二楼及三清观等。明神宗朱翊钧于万历四年拨金三千两,大规模修建了殿宇、楼台。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十年发帑银八千两,又整修了一番。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以后,伏羲陵遭到频仍的战乱和自然灾害的损坏。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葺。如今的伏羲陵,已恢复了历史上鼎盛时期的面貌,并且展现出新的容颜。

 

伏羲陵墓后边,生长着一片蓍草。《博物志》记载它生长“千岁而三百茎,故知吉凶”,因此被称为神蓍。当地人说这种植物栽于此则活,若要移至它处,则会枯死。如此稀有植物,全国仅有三处生长:一是山东曲阜,二是山西晋祠,三是河南太昊陵。曲阜是孔子的故里和墓地,晋祠是为纪念周武王之子汾东王叔虞而建,太昊陵是人类始祖伏羲、女娲长眠之处。这三处都是“圣人”之地,草木情,长相守,多少带有神秘而动人的情味。伏羲当年曾持蓍揲卦,所以它成了有灵性的辟邪物。清代诗人雷方晓在为“淮阳八景”之一的“蓍草春荣”题诗曰:“晴日春郊畅暖烟,羲陵蓍草正芊芊;条柔秀拙得宵雨,根老灵盘太古年。一画鸿濛开道脉,千秋精蕴渲心传;由来神物殊凡卉,奕叶荣敷二月天。”《易·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易·系辞》也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历代帝王于每年春秋派员来太昊陵祭拜,返朝时都要带回一束蓍草,以作信物。传说,伏羲面对他和女娲繁育的人类,不由产生了一种在今天看来是带哲理的联想:这么多的子子孙孙,不都是从我的“一”和女娲的“二”产生出来的吗?而且,一切事物的演化都是由一元而两仪,而四象,而八卦的。于是,伏羲便以“一”为阳,以“二”为阴,创造了可以贯通于古今变化的阴阳八卦,以概括人类的进化规律。对此,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阐述:“八卦的根底我们很鲜明地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画一以像男根,画二以像女阴,所以由此演出男女、父母、阴阳、刚柔、天地的观念。”另据传说,八卦是伏羲通过仔细地对天地间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分析彼此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出规律,用八个符号组成的一个图案。这就是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的八卦图。这八个符号就是“乾”、“坤”、“坎”、“离”、“艮”、“震”、“巽”、“兑”,分别代表自然界中的天、地、水、火、山、雷、风、泽。伏羲把它们组成六十四卦,推测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

 

历史上,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还是寻常百姓,都愿前来凭吊、祭祀这对中华民族的祖先。不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在这一点上应该说是相通的。继陈灵公陪孔子祭祀伏羲陵之后,前来祭陵的日渐增多。三国时期,八斗之才曹植在陈地曾多次参拜伏羲陵,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庖羲赞》:“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瑞官名,法地象天。包厨祭祀,罟网鱼畋。琴瑟以象,时神通玄。”曹植高度地概括了伏羲的功绩,称赞他为功德第一的圣王。再后一些,萧梁时代的庾肩吾,晋代的挚虞,唐代的李密、张九龄、卢纶、李商隐,宋代的王禹偁、张耒、晏殊、苏轼、苏辙,金代的元好问以及明清两朝的文人墨客,也多到此凭吊,发怀古之幽思,抒寻根之感慨,留下了许许多多诗词文赋和墨宝。陵园内“万派一系”、“人根之祖”、“中国一人”、“教以人伦”、“初创王业”、“默祐黎苍”等碑刻多达四五百座。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于洪武四年曾“驻跸幸陈”,钦定祝文,到伏羲陵祭祀。据说当年朱元璋从安徽凤阳举事后,西进途中,曾在淮阳与元军交锋。战前,朱元璋祈祷于伏羲,求他保佑,果然打了个胜仗。为了报答伏羲功德,他把祭祀活动搞得非常隆重。皇帝带了个头,以后地方官吏便兴起了个祭陵风,延至清代,愈演愈烈。而且每次都是朝廷派大员躬身致祭,三跪九叩,焚香膜拜。民间祭祀活动更是经久不衰,从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日开始,历时一个多月,方圆数百里的群众络绎来到这中华民族的老祖宗长眠的圣地,祭祖进香,人多时每日可达数十万之众,其规模之大,在中华民族祖谱大系中,是无与伦比的。

 

淮阳,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最古老的家园。中华儿女无论天南地北,海外域内;也无论是何国度,在何政派,只要来到这里,就像回到了老家一样。所有黄皮肤、黑头发的华夏种人,不论地位多高,是老是少;也不论辈份多长,是富是贫,在中华民族的人祖面前,无不追根寻源,拱手屈膝,顶礼膜拜。我在这传统的祭祖节日里,拜谒人祖,仿佛回到失落已久的精神家园,胸中泛起一缕又一缕与先人久违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