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中国婚俗 越演变越“变味儿”

2019-05-02 18:01:45 10

中华文明五千年,在文明的传承中,婚俗传统不断演变,有精简亦有陋化,在现代文明中,一些婚俗传统已然变质,渐渐衍变成陋习。

结婚聘礼不断“水涨船高”是传统还是陋习?

最近回家一直在看中国的法制史,当我看到西周的婚姻家庭制度的时候,想想一直延续的现在的聘礼制度便是源于此处吧。西周的结婚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亲迎。好多人可能会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行了。今天主要想说说,自己感觉中的聘礼这一习俗。

我一直觉得结婚是两个相爱的人你情我愿的事情,没有掺杂其他的事情,就是两个人一心的想要在一起生活,组成共同的一个家庭。可是现在的年轻人走向爱情的坟墓的路途,并不是那么轻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在路上的第一块绊脚石就是聘礼吧。

结婚聘礼近年来不断“水涨船高”,早已突破十万元大关。不知道是什么因素催生了这样的一种高昂的聘礼,我问过好多人,大多数的回答是这样的:“我爸妈养我这 么多年,让你拿这点钱就不愿意啊"、“让你拿这么多钱,是给我亲戚朋友看一下,家里面有面子”、“我们这里就是这个风俗”,还有很多很多的理由,反正就是 一个目的,不拿出女方家要求的礼金,就不订婚或是结婚。

我一直想不明白,聘礼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是家庭实力的一种体现,还是为将来结婚的一种保证或者是就是单纯的就是为了将来结婚的一个程序所在。两个相爱要准备结婚的人,最后要以金钱来衡量感情的价值,感觉真的很可笑。

说到这里,好多女生可能会说我甚至会攻击我了,其实,我并不是反对聘礼,我也相信聘礼是为将来结婚的一种保证。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超过了度也就变了 质。想一下,像我这样的青年,22岁毕业,然后工作,不靠家不靠别人,想要靠自己奋斗出自己的一个家,不管在哪里,手里面都不会有很多的钱。好多人都说, 不会让家里出钱啊,有没有想过,父母把我们养这么大,我们为父母做过什么,难道自己成年了,结婚还要父母管着,有的父母可能一生的积蓄都不够给自己的孩子 娶个媳妇的。还会有人说,没钱娶什么媳妇,可是我有时候也想问,那当时你为什么会爱上或者相中那个没钱的男人。

我曾经看到过很多人,为了结婚,变得愁眉苦脸,一件很开心幸福的事,变成了五味杂陈。我也看到很多人因为出不起聘礼,两个相爱的人最终分开。我不想去评 价是对是错,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只是想说,不管是相亲也好,恋爱也罢,想想当初选择彼此的初衷是什么,如果是钱,那便无所谓,如果不是,请慎 重。

聘礼,是我们的传统,延续的到现在似乎有点变质,可能那句话是对的“制度,本身并没有好坏对错,关键是执行的人”。传统或是陋习,取决于自己的心。文/孙通

山东聘礼近些年的说法:

万里挑一:一万零一10001
万事如意:一万四千14000
两家一起发:两万一千八21800
三家一起发:三万一千八31800
四平八稳: 四万八千48000
一生一世:十三万一千四131400
三斤:称3斤百元大钞,约14-15万
万紫千红一片绿:一万张5块的,一千张100的,一片50的,也就是15万起
一动一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一动(汽车),一不动(房子)+15万起

婚礼研究


中国人结婚那些事 了解婚俗传统的变迁

    说起结婚,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虽不尽相同却也大同小异。在中国想要结婚,婚礼是不可或缺的,图个热闹与喜庆,而其程序也较为“繁琐”,从议亲到定亲、从聘礼到嫁妆、从宾客到喜宴,无一不需要新人双方的操持。

    中国人的结婚文化由来已久,从古至今形式无论如何变,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线的。下面我们看一下在中国结婚要准备的几件事及其古今的变化。

    聘礼:男方给女方家里送的彩礼。

    包括珠宝(首饰)、布匹(服装)、金银(现金)等,男方家庭富裕的往往准备的彩礼要丰厚些,条件差点的不管多少也是要备上的。
    古代聘礼就以珠宝、布匹、金银等形式送到女方家里,到七八十年代,一辆自行车、一块手表等就算是聘礼了,发展到现在,聘礼的形式更是多样,房子、车子、礼金、三金等等,对男方来说结婚成本越来越高。

    嫁妆:女方家人给女儿带到婆家的物件或现金。

    古代女子带到婆家的嫁妆越是丰厚往往在婆家越有底气,因此,女方父母总是尽可能的给自己的女儿多备些嫁妆,让女儿在婆家日子好过些。
    现在,女方父母准备的嫁妆往往有大件家用电器、现金、或者装修等,有条件好的家庭会陪嫁一套房或者一辆车。无论条件怎样,父母都希望能多给女儿些陪嫁。

    婚宴:婚礼后亲朋好友相聚一堂的宴会。

    古代婚宴往往在白天,在男方家院子里,新人拜堂成亲,亲朋坐在院中观礼并参与宴会,宴会上请礼乐队使用中国传统唢呐等乐器演奏欢快的乐曲。
    现在在农村也有些仍然按照传统在院子里摆婚宴,也有不少人的婚礼中西结合,婚宴往往设在饭店的专门宴会厅内,并请婚庆公司包办音乐、舞台等事项。

    上述几项只是结婚需要准备的一部分,真正的程序繁多,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相信每对新人都享受着这种忙碌的快乐。

    在享受新婚的喜悦的同时,不少人也为渐渐演变的传统感到头疼,愈发昂贵的聘礼、越来越高的结婚成本,在无形中给年轻人施压,在某种程度上冲淡了内心的向往与喜悦。

结婚聘礼不断“水涨船高是传统还是陋习?

    结婚聘礼近年来不断“水涨船高”,早已突破十万元大关。不知道是什么因素催生了这样的一种高昂的聘礼,我问过好多人,大多数的回答是这样的:“我爸妈养我这么多年,让你拿这点钱就不愿意啊"、“让你拿这么多钱,是给我亲戚朋友看一下,家里面有面子”、“我们这里就是这个风俗”,还有很多很多的理由,反正就是一个目的,不拿出女方家要求的礼金,就不订婚或结婚。
    我一直想不明白,聘礼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是家庭实力的一种体现,还是为将来结婚的一种保证或者是就是单纯的就是为了将来结婚的一个程序所在。两个相爱要准备结婚的人,最后要以金钱来衡量感情的价值,感觉真的很可笑。
    我曾经看到过很多人,为了结婚,变得愁眉苦脸,一件很开心幸福的事,变成了五味杂陈。我也看到很多人因为出不起聘礼,两个相爱的人最终分开。我不想去评价是对是错,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只是想说,不管是相亲也好,恋爱也罢,想想当初选择彼此的初衷是什么,如果是钱,那便无所谓,如果不是,请慎重。
    聘礼,是我们的传统,延续的到现在似乎有点变质,可能那句话是对的“制度,本身并没有好坏对错,关键是执行的人”。传统或是陋习,取决于自己的心。

    婚俗传统延绵至今自有其存在的道理,聘礼多少在乎自身经济条件,万不可盲目攀比。此外,另外一种婚俗传统“闹洞房”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存下来,除了其沾沾喜气的本意,随着时间的演变,有些地方的“闹洞房”却已渐渐变质。

结婚本是喜庆事 竟衍生诸多闹剧

    日前,滕州一新娘刚下婚车就在众伴郎哄闹之下空中摔下受伤一事引起了轰动,好在新娘经抢救后无生命危险。在中国传统里就有闹洞房一说,图个高兴吉利,大家也沾沾喜气。而此事件中这几位闹得难免太过了些,闹洞房啥时候改成到处胡闹了?



婚礼研究

    从古至今,一些地区的闹洞房传统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汉朝曾有人酒后闹洞房将新郎倒挂并加之棍棒致新郎丧命,新婚妻子成寡妇;宋朝有人在新人大婚之后肆无忌惮的询问二人床第间的隐私问题,新娘若不作答则会被鞭笞或倒挂;而现在有些地方更过分,伴郎随意对新娘甚至伴娘伸手甚至猥亵,也有要求新郎新娘当众展示性行为等,种种要求不堪入目。
    朋友去参加他人婚礼,家人告诉他“闹洞房要有分寸,别太过分”。当时听着还觉得有些意外,闹洞房还怎么过分?现在想来家人却不是“瞎”担心的。
    婚礼本意是为了祝福新人,亲朋好友也借此机会一聚,然而在数千年的演变中,有些习俗被放大化、丑陋化,并在传承中保留下来,闹洞房的尺度也越来越大,实则给不少新人造成了困扰。无论是发泄内心阴暗的一面还是酒后太“放的开”,有些地区的闹洞房已经违背习俗其本意,与文明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