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千年“奢侈品” 婚礼的沉浮

2019-05-02 17:54:27 8

导  读

    近日,有调查显示中国人结婚成本30年增数千倍,在高昂的婚恋成本之下,年轻人结婚方式选择的两极分化日趋明显。一部分人选择啃老,另一部分则直接选择裸婚。

  结婚本是男女双方最美好的事情,能够在一番海誓山盟后厮守终身,也是非常浪漫的仪式,但不知从何时开始,这种浪漫而虔诚的约定仪式已转换成嫁娶的面子仪式。从接亲到入洞房,婚礼上每一项“甜蜜因子”的背后都需要大笔资金的支持。结婚贵,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苦不堪言……当结婚逐渐成为一种奢侈,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警惕和反思。

北京秉季婚道教育科技研究院

奢侈婚风的兴起和管控

当结婚成为难事,有人认为归咎于当今社会的攀比风气,有人认为是受婚俗中陈规陋俗的影响,为在亲友面前显示经济实力、身份地位和生活质量。面对暴涨的结婚成本,年轻人结婚要量力而行,有什么条件就结什么条件的婚,爱情不需要盛大的婚礼来证明。远至秦代,近至上个世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俗文化是如何演变的到今天的状态的?中国的婚礼大操大办之风始于何时?如何操办?又是如何禁止婚礼大操大办奢侈之风的呢?

先秦时期婚礼重人情不铺张

婚礼研究

结婚是人生大事,举办婚礼也是人之常情。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认识到了婚礼意义之重大。《礼记?郊特牲》称,“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性,所以附远厚别也……”

古人将婚姻看得很重要,为此还整出了一套结婚程序:从“纳采”开始,要经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到最后的“亲迎”等六个步骤,此即所谓“六礼”。

在“亲迎”这最后一个环节,要办婚宴招待亲朋。亲朋也会送上一份贺礼,此即人们所说的“随礼”。这“礼”,民间又称“红包”,有的直接称为“份子钱”。

但在先秦时期,古人结婚并不提倡互相随礼,《礼记?郊特牲》中说“昏礼不贺,人之序也”。不仅如此,现在农村仍在流行的结婚时吹吹打打那一套,即用来调节婚礼喜庆气氛的奏乐程序也都不要,用古话来说,叫“昏礼不用乐”。

先秦人为什么要求“昏礼不贺”?他们认为结婚是“人之序也”,即人生的一个自然传续过程。所以,先秦时期民间的婚礼大多都很俭朴,一般不会大操大办。

从相关文献来看,先秦时期民间确实没有大操大办的记载。《礼记?曾子问》中有一段孔子与曾子的对话,孔子谈到当时的婚俗时说,嫁闺女的人家,“三夜不息烛”;娶媳妇的人家,“三日不举乐”。

孔子还就此作了自己的解释,认为前者是思念骨肉分离,后者则感怀生死无常,所以娶媳妇回来传宗接代。如果当时婚礼热闹非凡,孔子绝对不会说“三日不举乐”。

这种“昏礼不贺”、“昏礼不用乐”的制度,一直到秦汉时期才被打破。

秦汉时期婚礼大办之风开始盛行 汉高祖颁布禁酒令

  到了秦汉时期,先秦时的一套制度没人遵守了,婚礼开始讲究起来。

但在西汉初年,朝廷还是不提倡婚礼大操大办的,《晋书?礼志中》中记载了刘邦(汉高祖)当皇帝时曾下令:“禁塞嫁娶饮酒食肉”。

显然,这是针对婚礼大操大办的现象提出的。据《汉书?陈平传》记载,西汉的开国功臣之一、位至丞相的陈平,当年家里很穷。户牖乡富人张负见他相貌不凡,决定把守寡五次的孙女嫁给他。但定亲后,陈平无力置办酒宴,是张负予其“酒肉之资”,方得完婚。

陈平是在西汉建立前结的婚,由此可见,办婚礼讲排场在秦代已兴起,到了西汉中后期更成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盐铁论?散不足》记载:“古者,燔黍食稗,而捭豚以相飨。其后,乡人饮酒,老者重豆,少者立食,一酱一肉,旅饮而已。及其后,宾婚相召,则豆羹白饭,綦脍熟肉。今民间酒食,殽旅重叠,燔炙满案,臑鳖脍鲤,麑卵鹑鷃橙枸,鲐鳢醢醯,众物杂味。”意思是说,以前举行婚礼,用肉汤米饭,再加一些切细的肉块和熟肉招待客人。而现在,鱼肉重叠,烤肉满桌,大鱼老鳖,鹿胎、鹌鹑、香橙……不仅十分丰富,而且越来越铺张。

当时,一些郡国为此专门颁布了地方版“禁酒令”—“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召贺”。

但西汉第七位皇帝刘询(汉宣帝)认为此举不妥,于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秋天,下了一道诏书,指示“勿行苛政”。

《汉书?宣帝纪》记载,刘询认为,婚姻之礼,是人伦中的大事;酒食会友,是行礼乐时使用的。禁止老百姓嫁娶时摆设酒食,以相庆贺,等于将乡里亲朋间应有的礼仪废除了,令民无可欢乐,这不是教化老百姓的好办法。

刘询还引用《诗经》上的“民之失德,乾糇以愆”一语,强调自己开禁观点的正确。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互相之间不和,大多因为在饮食上照顾不周。所以刘询指示,禁止再搞“禁酒令”。刘询的本意,或许是想通过正常的婚礼仪式,让婚礼办得热闹点,使民间欢乐和谐,但他忘记了操办酒席容易引起铺张浪费这一最基本的规律。刘询的“开酒令”一传达下去,民间奢侈之风大起,婚礼如果不大鱼大肉地大操大办,生怕别人看不起。

汉宣帝的“开酒令”,不仅影响了当时婚礼风俗,对后世婚礼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汉宣帝的“开酒令”是古代中国婚礼大操大办的“第一号令”。

魏晋南北朝刮起“奢侈婚风”齐武帝下诏整风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婚礼更为重视,刮起了“侈婚风”。因为婚礼过于讲究,这一时期还产生了许多新的婚俗,如新娘在婚礼中用扇子挡脸的“却扇之俗”、新娘打扮完毕用细纱蒙面的“盖头之俗”以及夫妻之间的“交拜之礼”,均出现于晋代。“闹洞房”风俗在这一时期,也特别盛行。

传统婚礼中的同牢、合卺之礼依然保留,但所用器物更讲档次。所谓“同牢”是新婚夫妻一起吃肉的礼俗,“合卺”则是新郎新娘在洞房里喝交杯酒的礼俗。当时的南朝,行同牢之礼时美食毕设,合卺之行则使用金银玉器,用品极为奢华。

《南齐书?武帝纪》(卷三)记载,永明七年(公元489年),齐武帝萧赜下诏,欲遏制婚礼中这股不正之风,称“晚俗浮丽,历兹永久,每思惩革,而民未知禁。乃闻同牢之费,华泰尤甚。膳羞方丈,有过王侯”。

针对“奢侈婚风”,萧赜指示相关部门拟订规约,公布于众,并限定摆设婚宴的规模,让合卺之礼不至于亏欠的同时,又能做到婚礼俭朴。最后特别强调,“如故有违,绳之以法。”

后来的齐明帝萧鸾,还组织朝臣讨论,将行合卺之礼时所使用的器皿,由金银器改为陶器。

同一时期的北朝,婚礼奢华同样不逊南朝。由于婚礼浪费严重,相互攀比严重,已影响到国家财政和社会稳定,朝廷及有识之士都不时指出侈婚的危害,提倡节俭办婚礼。《北史?临淮王谭传》记载,当时的皇族子弟元孝友曾进言:“请自兹以后,若婚葬过礼者,以违旨论。”北魏官员崔猷也曾提出类似的禁侈主张。《周书?崔猷传》中称,“时婚姻礼废,嫁娶之辰,多举音乐”,有钱人家“衣服奢淫”,崔猷上书请求“禁断”,得到了朝廷批准。

婚礼研究

同一时期的北朝,婚礼奢华同样不逊南朝。由于婚礼浪费严重,相互攀比严重,已影响到国家财政和社会稳定,朝廷及有识之士都不时指出侈婚的危害,提倡节俭办婚礼。《北史?临淮王谭传》记载,当时的皇族子弟元孝友曾进言:“请自兹以后,若婚葬过礼者,以违旨论。”北魏官员崔猷也曾提出类似的禁侈主张。《周书?崔猷传》中称,“时婚姻礼废,嫁娶之辰,多举音乐”,有钱人家“衣服奢淫”,崔猷上书请求“禁断”,得到了朝廷批准。

宋太祖开宝元年(公元968年),行将灭国的南唐曾议订婚礼,经过一番争论后,知制诰潘佑的意见被唐主采纳—婚礼可以用乐。这是春秋以来,第一次由朝廷明文规定婚礼可以用乐的记载,中国人举办婚礼时请吹鼓手助兴遂成为一种风俗,一直流行到现代。

元代婚礼“聘财无法,奢靡日增”朝廷颁布诏书“亲礼筵会,务从省约”

在禁止婚礼大操大办方面,其实历朝都有过限制,制度规定较详细、严格的,应该是元代。

元代虽然由北方蒙古族统治,但汉族风俗仍主导时人的婚姻生活,婚礼大操大办之风仍然盛行,“聘财无法,奢靡日增,至有倾资破产,不能成礼,甚则争讼不已,以致嫁娶失时。”因为办不起像样的婚礼,一些男女竟然不能及时嫁娶,可见当时的结婚成本确实太高了。

元代官员胡祗遹在《论农桑水利》中这样记述:“今日男婚女嫁,吉凶庆吊,不称各家之有无,不问门第之贵贱,例以奢侈华丽相尚,饮食衣服拟于王侯,贱卖有用之谷帛,贵买无用之浮淫,破家坏产,负债终身,不复故业,不偿称贷。”

面对奢侈的婚礼习俗,元朝对彩礼、宴席诸方面都做出限制性规定。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正月,元朝廷颁发婚礼“限酒令”,诏书中明确要求,“亲礼筵会,务从省约”。对聘礼和宴席的开支花销,定出如下标准(上限)——上户,金1两,银5两,彩缎6表里,杂用绢40匹;中户,金5钱,银4两,彩缎4表里,杂用绢30匹;下户,银3两,彩缎2表里,杂用绢15匹。举办宴席,上、中户不得超过三味,下户不得超过二味。

当时,不仅婚礼互相攀比,随礼之风也大行其道。在官场上,有时干脆直接从每个人的工资(俸禄)中扣除“份子钱”,有的份子钱竟让月工资“十除八九”。此风甚至影响到官场的廉洁,朝廷特规定,以后随礼不得从工资中扣除,违反者法办。

此规定还形成了法律条文,《元典章》中称:“如蹈前辙,许监察御史廉访司体察明白,以赃论罪。”

上世纪婚礼就像电视剧

在改革开放前,结婚有哭嫁、拜堂、揭红盖头、在床头向新人撒枣子莲子花生等习俗,在那个时候新娘的样子宾客都看不到的,新娘和新郎拜完堂后,新娘就直接送入洞房,之后由新郎揭开红盖头,以前结婚就真的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许多习俗也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上世纪四十年代——结婚送套《鲁迅全集》

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的陈奶奶,今年已87岁。当她回忆起自己1948年结婚的情景时,连声感叹:“那时候时局乱呐,当时城里年轻人很少去举行繁文缛节的中式传统婚礼。”

陈奶奶抗战时期在“陪都”重庆的农民银行预结算处工作。当年和她在一个部门的一位同事娶了著名学者马寅初的女儿,那是1945年的事情。马家虽是上流名门,但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婚礼只剩下了一个小小的仪式而已,新娘当天甚至穿着一件平常的衣服。和婚礼的排场相比,那时候人们更讲究证婚人的社会地位,马家自然可以请来大人物,这个证婚人就是郭沫若。陈奶奶回忆,她的同事姓汤,他借用了重庆农民银行的大礼堂,双方父母都出席了婚礼,但马寅初先生并没有讲话,而是郭沫若说了很多。郭沫若身着淡色西装,在祝福了一对新人之后,即席赋诗一首。陈奶奶记得郭先生提到“门当户对、才子佳人”这样的话,才知道自己的这位同事原来也是一位名门之后。婚礼之后马家也没有摆酒,只是在礼堂的桌子上放了一些糖果、糕点、茶水之物,供来宾随意取用,颇有点现在自助茶会的味道。婚礼前后只持续了个把小时,大家就散开了,新郎也回到银行继续上班,全然没有婚假之说。

陈奶奶告诉记者,像汤先生这样的婚礼,即便在他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看来,也是太过简朴。所以后来陈奶奶的婚礼,就稍微隆重了一些。陈奶奶在自己32岁那一年,即1948年的10月10日,和上海交大毕业的小弟弟两对人一起在南昌结了婚。

结婚那天,陈奶奶和弟媳穿的都是专门定做的婚纱,两对新人都有伴郎伴娘和四个小花童。陈奶奶代表男方家庭,送给女方的是项链、手链、戒指、耳环四样金首饰、一枚钻石戒指和十块布料,陈奶奶的丈夫也照样送了一套给陈奶奶。陈奶奶夫妇送给小弟弟夫妇的是一台“飞歌”收音机。而两个弟弟送给陈奶奶的结婚礼物,则是用二两黄金买来的一套《鲁迅全集》。陈奶奶告诉记者,解放初期,因在市级机关工作,不便带这些首饰,就卖了。而那套《鲁迅全集》,陈奶奶珍藏至今。

上世纪五十年代——婚礼简单如白纸

今年91岁的张之宜老先生和比他小9岁的史瑾老太太已携手共同走过了50多年,如今老两口精神矍铄。这对借着新中国成立后喜悦成亲的“金婚”伉俪,对于当时的喜庆场面,都称没什么可说的,不是因为他们记忆不清,而是当时的婚礼实在是简单得就像一张白纸。

张老先生告诉记者,他和史老都是溧阳人,读大学时曾与史老的兄长是无锡师范学院的同窗,当时史老还在溧阳县女子学校就读,尽管双方常有来往,也仅是小伙伴之间的玩耍。1936年张之宜先参加了工作,后来随新四军打仗,而史瑾到1941年抗日救国时才参加工作。解放后,组织上调动张之宜去苏南行政公署,史瑾调到上海市委组织部工作,凭着鸿雁传情,这对有情人终于走到了一起。新婚当天是冬季,他们在无锡租了一间10平方米的房间,向老战友借了一张木板床,新房里还放了一张桌子和张之宜一直带在身边的一只装满伟人著作的皮箱,这就是当时新人全部的“家当”。史老回忆道,那天婚宴只摆了一桌,大家聚集在一起热热闹闹喝喜酒。虽然都是充满豪情的革命语言,但那份真情却让这对恩爱夫妻长留心间。

上世纪六十年代——特殊岁月激情婚礼

“我们当时的婚礼真的不能和现在年轻人的婚礼相比,简单朴素,却让我们永远记忆犹新!”谈起当年的婚礼,现年63岁的高金贵先生和56岁的康林洁女士脸上洋溢着的笑意,把他们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特殊岁月……

1968年9月9日,高金贵和康林洁分别拿着各自单位出具的未婚证明,来到当时位于南京鼓楼的高楼门街道,办理了结婚登记和证明。当时的结婚证明就是两张分别贴有个人一寸小照片的手掌大小的普通硬纸,最具有时代烙印的是硬纸上端印制的非常清晰的毛主席头像和“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最高指示。当天下午,两位年轻人在鼓楼照相馆,非常虔诚和神圣地手持《毛主席语录》,照了几张庄重大方的结婚照。“我们两人肩膀间至少还留有一个拳头的距离,不像现在年轻人的结婚照那么有情调,当时我们想都不敢想啊!”高金贵笑说。

结婚那天,两人从单位工会借了二十几张凳子,自己炒了两大脸盆带壳花生和葵花子,又买了10斤糖果。晚上5时,婚宴正式开始。菜是单位食堂送来的“四菜一汤”,红烧肉、烧带鱼、鸡蛋炒韭菜、青菜面筋果和鸡蛋菠菜汤,酒是当时1.20元一瓶的甲种洋河。两人的婚礼共请了四桌亲朋好友,大家开开心心地吃了2个多小时。回忆着甜蜜的往事,高金贵和康林洁夫妇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婚必备“三转一响”

陈先生和张女士是1982年结的婚。说起当时的婚礼,陈先生夫妇都忍俊不禁,连声说:“太傻了,现在看起来实在是太傻了。”

婚礼研究

结婚那年夫妻二人都在工厂工作,两个人的工资最高的也不过38元。虽然那个时候的生活水平不高,但结婚必备的“三转一响”,都是按“高标准严要求”采办的:缝纫机是“蝴蝶”牌的,自行车是“永久”,手表是“宝石花”(售价将近100元),还有柜子、桌子、椅子加在一起要多少条“腿”……80年代初年轻人结婚攀比成风,谁家的东西少一点都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但钱就那么多,这个地方多花了,别的地方就要少用。结婚那天,新郎穿的是一件“保养”得不错的蓝色中山装,新娘只是做了一件红颜色的棉袄罩衫,夫妻二人去照相馆,花了几块钱拍了一张黑白的大头合影贴在结婚证上,再请亲朋好友到家里来吃顿饭,就算了结了人生的一桩大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白纱、西装成标配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富裕起来的人们为图个省心省力,开始把结婚办酒席的事情全权委托给饭店处理,于是,传统的婚礼习俗也慢慢变淡了。 “三转一响”也逐渐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高级家电所取代。90年代中后期,彩电、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等家电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更成为新人结婚物品清单上的必备品。那时自行车已经逐渐被摩托车所替代,小轿车也开始被一些富有家庭列入了婚礼物品清单。

当时最繁琐的程序就是接亲。新郎带着接亲的队伍赶到新娘家,要经过一番折腾,才能接走新娘,新娘的家人还要用一些点心招待接亲的人,然后在鞭炮声和锣鼓声中把新娘送走。那时候渐渐没有了传统的拜天地和掀红盖头的程序。许多人都在饭店举办婚礼,摆酒席宴请朋友和长辈。酒菜的档次和花样和80年代相比,就有了明显的改善。

如今,婚礼越来越讲究情调,讲究个性,讲究排场,讲究浪漫。豪华车队,星级酒家,可以让新人觉得幸福,让亲戚觉得够面子。婚俗的“脸”悄悄在改变,步入婚龄的青年人,更倾向于委托婚庆公司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婚礼。

从黑白照片到浪漫婚纱,那时候的年轻人。做套中山装拍结婚照就很是希罕。而到了九十年代,一裙白纱礼服衬上一套“派头”的西装成为照相馆炙手可热的“招牌”。当时婚纱影楼还不多,几乎每一对新人都是穿着均码的礼服拍照,姿势也是一成不变的男左女右。

进入90年代中后期,大大小小的婚纱影楼开始在热闹的大街亮相,影楼的档次越来越高,可选的礼服款式也越来越多,甚至连婚纱照的版式也不落俗了,屏风式、卷帘式等层出不穷。

本世纪——个性婚礼很精彩

婚礼研究

年轻人更加崇尚个性,婚礼也越来越多元化:户外婚礼、仿古婚礼、西式婚礼、集体婚礼,还有更加新奇的海底婚礼、空中婚礼,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婚宴档次日渐攀高,几百元一桌的略显小气,千元左右那是基本,定个数千元一桌的酒席也大有人在。豪华婚车队已不稀奇,租辆公交车,装饰得花花绿绿,更能吸引路人注意。个性化的婚纱摄影取代程序化的包装。新人不再只是坐在影楼里摆POSE,而是上山下海到处取景。

回溯上个世纪至今的婚礼习俗演变,不难发现,结婚作为人生的“四大喜事”之一,越来越讲究自我,这是社会文化的宽容表现,也是时代发展的烙印。

文馨回忆去年10月份的婚礼,她的眼里闪烁着幸福,一切都好像是昨天发生的事。因为他们的婚礼很特别,也很精彩,婚礼所有的费用都用他们的奖学金支付,而且婚礼的证婚人由她的研究生导师担当。

2000年,她从东南大学电子系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香港科技大学念微电子硕士研究生。去年5月份,她认识了震贤,两人一见钟情,闲聊之余发现,两人都是南京人,1996年他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毕业,然后赴美国加州大学留学获得硕士学位,现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5个月后,他们决定结婚,婚礼的地点就定在香港。婚礼当天,他们在布吉岛海边酒店由牧师主持宣誓仪式,证婚人就是她的两位导师。3天后,他们就各自准备论文答辩了。她粗粗统计了一下,婚礼一共花了6万多港币,这些费用都是她前两年的奖学金。

婚礼成当代“最大奢侈品”

就形式上来说,中国婚俗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继又由简到繁的过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婚礼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礼仪,其形式也随其地位的提升而愈加复杂。而现今高昂的结婚成本不仅困扰着中国的年轻一代,很多国家的年轻人都在面临着结婚的尴尬……

“婚不起”的尴尬不止于国内

结婚并不是难事,相爱的情侣只需要前往当地民政部门登记一下就可以了。但许多年轻人发现,真正能顺利按照自己的人生时间表结婚的近年却越来越少。英国《每日邮报》2月25日称,按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和技能水平划分的8个阶层中,低薪的工人阶层近些年来登记结婚的比例持续大幅下降,已经从2001年的52%降为44.5%,而中产阶级以上的高收入人群结婚比例则大幅上升,其结婚比例2012年为66.3%。根据调查结果,40%的受访者承认“结婚花费实在太高”,因此没法结婚。还有25%的人坦言,自己已经失去了结婚的信心。


“婚礼已成为最大的奢侈品。”德国《柏林日报》和西班牙“金融”网站近日不约而同用这样的标题来评论日益高涨的结婚费用。“金融”网站援引西班牙IE商学院与谷歌联合发布的《结婚白皮书》称,西班牙举办一次婚礼的平均花费为2.32万欧元,去年该国婚礼产业的产值达到了36.157亿欧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0.34%。


《环球时报》驻西班牙记者的朋友卡洛琳娜是去年夏天办的喜事。她和丈夫每月收入都有1000多欧元,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西班牙算不错的。她告诉记者,西班牙人注重家庭也喜欢热闹,所以办婚礼的架势都比较大,会邀请很多的宾客。为了节省,她没有选择在酒店办婚礼,只是在马德里郊外租了个小农庄,就连婚礼用的糖果点心也都是自己买的,能便宜许多。尽管如此,卡洛琳娜婚礼的全部花费也在4.5万欧元左右,其中的大头是婚宴,婚纱也要3000多欧元。为了这场婚礼,她和丈夫存了1年的钱,最后还是没有存够。婚纱和蜜月旅行是双方家长赞助的。


发出类似感慨的不仅是欧洲人,在传统上重视婚姻的东亚,越来越多大龄青年更显得无奈。韩国《中央日报》援引一项最新调查结果称,目前韩国年轻人结婚所需费用至少要2亿韩元,包含买房或租房、举办婚礼、准备彩礼和嫁妆以及新婚旅行等开销。结婚费用如此之高,平均每3个被调查对象中就有一人回答靠贷款才能支付,其次是用存款(33%)和“靠父母支持(22%)”等。97%的被调查对象表示,“结婚过程中会有一种金钱上的被剥夺感”。


日本富士电视台1日称,在东亚,40多岁还未婚的人群不断扩大。由于人们对于婚姻的物质要求不断提升,高昂的结婚费用使很多年轻人“结不起婚”。中国经济高速成长当中,人们对未来的不安心理也很强,这和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代人们感受差不多,都是对婚姻的期待高于现实。


俄担忧结婚成本高涨将导致人口危机

“结婚成本高涨的最大后果,就是年轻人越来越不敢结婚,他们往往推迟结婚,甚至放弃结婚。”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德国洪堡大学社会学家茨姆曼尔说,联邦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德国年轻人选择同居不婚的只有5%,而现在已达到19%,更有28%的人干脆选择“独身”。茨姆曼尔称,这种年轻人越来越结不起婚的趋势继续蔓延,不仅会让年轻人感觉不公平,还将使社会各阶层的鸿沟越来越明显,危害社会的凝聚力。


结婚费用高在韩国也造成“三不(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子)人群”大幅增加。首尔市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市35岁至49岁男性中的未婚者在过去20年里增加了9倍,相当于每5名该年龄段男性中就有1人未婚,同年龄段女性未婚者人数也增加了5.4倍。首尔市调查企划负责人朴英燮称,“低收入、低学历阶层的未婚者大量增加,他们老后很可能穷困潦倒。”

在俄罗斯,结婚成本高涨的最大后果被认为将可能导致人口危机。俄《商业咨询日报》称,由于房价和结婚费用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年轻人拒绝登记,从而影响了多数低收入者建立稳定的家庭,这无疑对国内人口出生率及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该报援引莫斯科市家庭与青年政策局的统计称,57%的莫斯科家庭没有孩子,年轻人通常首先考虑自己的前途和生活,最后才考虑成家和生子。这对俄越来越低的人口出生率显然是致命的打击。

多国颁布奢华婚礼禁令

对于“有钱人终成眷属”的调查结果,英国智库“西维塔斯”负责人接受天空电视台采访时表示,这些数据表明,英国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经济条件的制约导致低收入人口不能或不愿结婚。卡斯商学院教授赖斯?梅休则称,在当今这个时代,结婚的意义对穷人和有钱人来说已经完全不同,对许多穷人而言,是否领取结婚证并不重要,能“好聚好散的自由同居”更让人接受;而对于有钱人而言,婚姻稳定意味着自己的财产可安全、平稳地积累、传承,因此他们更愿意结婚。

在东方,结婚费用高涨的原因之一是根深蒂固的“面子”文化作祟。东亚各国传统中,结婚的一项重要开支是举办婚礼。近些年,豪华酒店、名牌婚纱、高档婚宴似乎成了公认的标准。一些商家利用人们的攀比心理,借机抬高婚庆服务价格。结婚费用高涨令韩国人又爱又恨。在娱乐文化发达的韩国,影视剧中梦幻般的婚礼场景,明星结婚时的盛大场面,成为不少年轻人心中的向往。但高昂的费用却令他们望而却步。韩国《中央日报》称,目前正在准备结婚的上班族中有88%的人都希望能缩减结婚花费,“礼单、礼物费用”是首先要缩减费用的项目(69%),其次为“结婚用品(48%)”、“婚纱摄影等仪式费用(29%)”、“聘礼(25%)”。为扭转这股奢侈婚礼风,韩国组织了多场集体婚礼,LG集团年初宣布职员婚礼规模的具体规定,专务以上级别的高级管理人员不得选择特级酒店等豪华场所结婚。

俄新网报道了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市长乌斯莫诺夫颁布的一项禁令禁止举办豪华婚礼。该市政府的禁令称,大操大办的婚礼进一步加剧了乌兹别克斯坦国内的社会不公,将会导致大部分居民走向贫穷。此前,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也下令对举办过分奢华婚礼的人处以罚款,借此鼓励人们节俭。他要求严格规定参加婚礼的人数、用餐和车辆数量,并制定罚款数目。俄《观点报》称,在中亚不少国家,高额的结婚费用让许多家庭不堪重负,生活陷入贫困。吉尔吉斯斯坦2011年GDP只有58.7亿美元,但该国民众每年用于婚礼的费用却高达10亿美元,该国平均每场婚礼需花费8000多美元,结婚前,男方要向女方送巨额彩礼。一些贫困家庭为给孩子办个隆重婚礼,不得不向银行贷款,甚至借高利贷。由于结婚费用过高,许多地区古老的抢亲风俗也死灰复燃。吉国有1/3的已婚妇女都是被丈夫从街头或其他地方抢到家的。吉国“妇女援助中心”主席阿雷姆库洛娃表示,在吉国每年大约发生1.1万起抢亲事件,其中约有2000名女孩遭受暴力。

在中国国内,由某婚恋网和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交流中心联合发布的《2012-2013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称,80后单身女性心目中的“恋爱起步价(指期望的男友月工资)”为:上海9964元、深圳8437元、北京8149元…网上流传的一份“中国十大城市娶老婆成本排行榜”中,包括买房买车、购置家电家具、办婚礼、度蜜月等花销,北京平均成本要202.8万元。

参考资料:

《古代如何处罚婚礼大操大办》作者:倪方六

《中国婚俗演变的历史影响》百度文库

《婚礼已成为最大奢侈品 多国颁布奢华婚礼禁令》人民网-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