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俗文化研究者、实践者、引领者
中国婚俗文化研究者、传承者、引领者
——记中国婚俗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秉季婚道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长 刘秉季先生
唐代孔颖达疏谓“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其事是一,故云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也”。婚礼,是一场热闹的公证,是新郎给新娘的礼物,是亲朋给新人的祝福,其作为人生仪礼,牵涉到每一个人,千年从未断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婚庆行业正逐渐成长为一个新的朝阳产业。面对潜力巨大的婚庆市场,国内婚庆行业的发展也在发生着改变。年轻人是国家的希望,家是国家的细胞,结婚是一个家庭建立的开始,成家立业,婚礼这件事,不可儿戏,婚礼是一种宗教仪式,人生仪礼之一,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其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其民俗文化的继承途径,也是本民族文化教育与传承的仪式,也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生命礼仪的一种,不同民族的婚礼代表了不同民族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婚礼中,我们需要仪式感来相互承诺,婚礼仪式赋予一个群体独特的特征,能够增加群体对个体的认同感以及个体对群体(家庭、宗族)的归属感,通过婚礼增进群体的凝聚力。如果我们不重视婚礼仪式,那么婚姻就如同浮萍,摇摆不定,就难以产生归属感。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虽说婚礼仪式它耗时费力,却经久不衰,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在仪式感中得到满足,得到相互的承诺,承担起对家对人的责任。
仪式意味着人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化的过渡阶段、中间状态。从时间维度的角度最容易理解仪式的作用。婚礼向所有宗亲以及好友宣布一个家庭的诞生,意味着双方的单身生活结束了,身份也改变了,男孩子变成了丈夫,女孩子成为了妻子,接下来人生就是挣钱养家、精心护家,勤俭持家,家是一付重担,家是一份责任,你就不能再像以前了。这种思想的改变,需要仪式来实现,才能够刻骨铭心。
婚礼对于婚姻、家庭的稳定、孝敬父母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礼记》对婚礼所做的规范化的表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时代在大步进步,经济在高速发展,国富民强,思想超前,但是,婚礼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虽然国家只管理您“结婚证”的颁发,不管理你的婚礼如何举行,但是,规矩还是要遵循的。婚礼,就是结婚礼仪、婚姻之礼,无论在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古人认为,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是做晚辈不容推卸的重任,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把交合男女阴阳、产生子嗣的婚姻之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虽然现在对婚礼的认识古今大不一样,渴望婚后安定和谐的愿望都很强烈,所以,婚礼也就不能办成一场演出或不伦不类的游戏。热闹喜庆固然要有,庄严与神圣也必不可少,国家越来越重视到这个“甜蜜行业”的发展。穿婚纱、买对戒、抛花球,这些小环节似乎已成为婚礼约定俗成的仪式。只是这样的婚礼固然浪漫,却似乎少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婚庆公司应运而生,且这一市场正不断壮大。在发展婚庆产业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留住传统的习俗,守住民族的记忆?
婚庆公司传递给新人的信息也只是婚礼庆典活动的信息(婚庆),其主要业务就是卖道具给新人,拉道具到酒店、摆道具布现场、收道具到仓库的行当,行业走上了一个服务客户的、纯商业的道路。也正是这种商业模式,造成了社会误解了婚礼就是婚庆,婚庆是商业行为,需要资金支撑,婚礼是信仰行为,需要文化支撑;所以,做婚庆需要的是金钱,办婚礼需要的是责任与信任。
中国婚俗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秉季婚道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长 刘秉季
一、我国婚庆文化行业的现状
婚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全国已到了火爆的程度。我国结婚产业在婚礼服务、婚纱摄影、婚纱礼服生产、婚宴服务四大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下,逐步形成了以结婚消费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行业集群。以婚庆用品展开的新婚消费其他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逐步形成令人瞩目的婚庆产业链,充满了巨大潜在商机。
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嫁衣是女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服装,大多是由女孩自己或者母亲从小就开始做,一直做到出嫁前才完成,这件嫁衣也因此寄托了女孩子少女时代全部的梦想和家人的期盼。目前我国市场上充斥的多是从西方引进的西式婚纱和晚礼服,属于中国传统礼服范畴的中式婚礼服等服装所占份额则要小得多。婚纱文化虽然起源于西方,但是经过我国近百年的洗礼,应该焕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光彩。民族感、历史感和时尚感是我们追求的方向;符合中国人形体特点、充分展现中国古老文化内涵和东方神韵的设计是我们最需要的。
随着婚庆市场的快速发展,各种婚纱摄影、婚礼服务的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市场供给总量有所扩大。依据中国婚博会对相关行业专家的调研,全国婚纱影楼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影楼婚纱销量每年至少以20%的速度递增。在很多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等婚礼服务公司的注册已经整整翻了一倍。
传统婚俗文化体现着民族婚俗文化的精髓,属于精神文化与树立信仰的内容。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也是本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所在。由于传统婚俗文化作为一个综合文化概念,各个元素往往整合在婚庆与婚礼上。所以,如果将传统婚俗文化的各个元素肢解开来,进行普及和推广传统婚俗文化教育的意义很深远。
中国结婚产业的主要行业企业的规模较小,从业经营者水平参差不齐,从从业平均人数来看,全国各城市的婚庆企业的平均从业人员均很少,一些婚庆公司甚至只有一间办公室四处到处联系分项服务。为了对行业从业人员进行规范,提升从业者的专业素质,自2004年4月底开始,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庆行业委员会出台一项政策:从2004年开始在国内婚庆行业推行婚庆策划人、主持人持证上岗制度。
由于结婚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除原来相关行业的迁移品牌外,真正全国性结婚产业品牌各地尚未形成,但一批在当地市场份额大、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领先企业,正在逐渐形成行业品牌。
我国婚庆用品批发市场起步较晚,与消费需求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在政府的政策导向下开始新建各类婚庆用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新市场建设热开始升温,但是新建婚庆市场多数以摄影器材和婚纱礼物为主题,以中小型市场为主。
但是整体来看,全国还是缺少婚庆“一条龙”服务的专业市场,依旧呈现出呈高度分散局面,各地婚庆产品主要参杂在服装、礼品、小商品市场内,珠宝、服装等主要到百货商场、专卖店采购,婚庆公司、摄影公司、鲜花专卖店散居在城市的各角落,市场呈高度分散局面。
二、刘秉季在婚庆行业的贡献
婚礼是一种宗教仪式或法律公证仪式,其意义在于获取社会的承认和祝福,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其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其民俗文化的继承途径,也是本民族文化教育的仪式。婚庆,具体来说指的是婚礼庆典策划。婚礼策划是指为客人量身打造的婚礼。它涵盖各种婚礼形式或是各种婚礼形式的组合体,它是根据每位新人的不同爱好、追求或诉求点而不同为新人量身定做的婚礼。
刘秉季先生是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婚俗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婚礼研究院执行院长。他获得了婚庆行业无数的荣誉,被业界誉为“婚俗文化研究专家”、“婚庆行业活动专家”、“婚俗文献收藏家”。中华民族是一家,五十六个民族的婚俗他走遍大江南北逐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传承中华民族婚俗文化奠定了基础。
刘秉季先生一直都有自己独到的婚庆文化理念,结合自己多年的摸索研究,提出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婚庆文化。根据多年的研究,为了更大范围宣传婚庆文化,他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婚庆专业委员会联合出版《中国婚庆》杂志,做成了的行业内权威杂志,完全采用市场化运作。2015年底,他又创办了《中国婚礼》杂志,在全国各地策划大型伏羲婚庆文化展演活动。
中国婚俗文化研究专家刘秉季先生对中国婚俗文化、婚礼文化、婚庆文化有着深刻的研究成果“婚嫁五意”,对婚俗文化园区、婚庆文化园区的婚俗文化的植入有绝妙的见地,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婚律、婚恋、婚介、婚礼、礼服嫁衣、婚姻等有深刻的研究,同时对现代的婚庆服务、婚纱摄影、新婚家具、床上用品、喜烟喜酒喜糖、婚宴酒店、婚房、新居装修、婚车、珠宝首饰、MV设计拍摄、等相关行业的产业链有独到的见解,对爱情圣地的打造、蜜月旅游地的考量以及对婚礼目的地的战略策划都有自己的理论。
刘秉季先生是国内婚庆行业婚庆知名专家,他要求婚庆人要学习婚礼知识,知晓上下5000年的历史,他经常应邀参加国际国内影响深远的婚礼婚庆活动。近几年,他先后参加“海峡两岸婚庆行业发展论坛”、“三亚国际婚礼节”、“杭州国际婚礼节”“南京婚庆行业论坛”、“西安婚庆行业高峰研讨会”等等重大活动并讲话。每次演讲他都提出自己的一些新创意,新理念、新思路,助推当地婚庆行业的发展和婚俗文化创意旅游行业的发展。
刘秉季先生致力于做婚俗文化研究、挖掘婚俗文化的内涵,在挖掘婚礼婚庆文化中,在国内首次提出婚俗文化的“婚嫁五意”的核心文化——福禄寿禧财,有机的把传统的“福禄寿禧财”与婚俗、礼仪、礼俗结合起来,他始终认为,中国的古代文明辉煌灿烂,弘扬传统文化的平台在家庭,礼俗孝道尽在婚俗文化之中。忽略了婚俗,也就失去了信仰,人会失去方向。
刘秉季老师对于谈婚俗文化的探讨,我们完全徜徉在婚俗文化的海洋里,被他的文化研究所征服,刘秉季老师的阐述让人信服,有根有据有出处,婚俗文化根基厚实,能感受到他致力于中国婚俗文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挖掘、研究、传承、弘扬的中国精神。
三、婚庆行业应有的理念,做中国人自己的婚礼
刘秉季先生始终坚持认为,中国人就应该办自己的婚礼,在内外婚庆行业里,刘秉季先生的名声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刘秉季先生也曾受邀参加国百场西式婚礼,但是对于刘秉季先生来说,中国人就应该有中国人自己的婚礼,我们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的婚礼有独特名族特色和风格。
婚庆行业在中国应该说是新兴产业,目前潜力很大,但是国家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机制引导婚庆市场,刘秉季研究婚庆文化是看中婚庆市场的巨大潜力,作为婚庆市场潜力的先行开发者,他对于婚庆公司的产品营销问题深有研究,提出了好多自己的真知灼见。
刘秉季先生提出经营婚庆公司的六要素:音乐是婚礼的灵魂,增值是婚礼的多赚,策划是婚礼的创意,场布是婚礼的脸面,司仪是婚礼的引线,道具是婚礼的服装。他认为这是婚庆公司经营的六大产品,六大要素,六大赢利点;这六大要素可谓是婚庆公司的六大宝贝,甚至可以称之为“摇钱树”。
刘秉季先生多年研究,结合实践,编辑出著作《百变婚礼策划》把婚礼策划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本书甚至一直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婚庆公司经理的枕边书,是婚庆人谈单的利器,是优秀婚庆公司的秘密武器,也是刘秉季从事婚庆行业十多年的研究成果。
在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上婚俗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刘秉季先生发言到:中国婚博会将落户厦门,厦门婚博会起到引领全国的婚庆市场,打造国内乃至世界正宗的东方文化婚礼及东西婚礼结合的婚礼。
发展婚嫁影视产业是台儿庄古城传承传统文化、实现跨界发展的又一次有益探索。台儿庄古城婚嫁影视产业基地以国家5A级景区台儿庄古城为依托,搭配风格迥异的3000平方米内景和古城文化产业园及古城区域、祥和庄园、双龙湖湿地、运河湿地等共计16000亩外景资源,涵盖80个内景风格、五大景区、十大建筑外景风格。这成为台儿庄古城婚嫁产业基地独有的、不可复制的婚嫁产业资源。同时,借助传统资源诠释社会主流价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包容性、多样化,在热烈、喜庆、阳光的氛围中凸显积极向上的婚嫁风尚,让筹婚新人享受高性价比一站式结婚采购服务,省钱、省时、省心,轻松筹备高品质婚礼。
刘秉季先生对于婚庆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并且结合自己多年的摸索研究,他提出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婚庆文化。根据多年的研究,为了更大范围宣传婚庆文化,他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婚庆专业委员会联合出版《中国婚庆》杂志,做成了的行业内权威杂志,完全采用市场化运作,通过市场调研,为了使婚庆人快速向婚礼人转变,又迅速改版并更名为《中国婚礼》杂志,目前在发达的网络时代,《中国婚礼》杂志每期发行量达到8万份,在全国行业杂志中凸显发行订阅奇迹,同时也反映出行业从业人员渴望文化知识。
刘秉季先生致力于做婚俗文化研究、挖掘婚俗文化的内涵,在挖掘婚礼婚庆文化中,在国内首次提出婚俗文化的“婚嫁五意”的核心文化——福禄寿禧财,有机的把传统的“福禄寿禧财”与婚俗、礼仪、礼俗结合起来,做中国人自己的婚礼,弘扬中国传统婚俗文化,这是刘秉季多年来研究的课题。他始终认为,中国的古代文明辉煌灿烂,弘扬传统文化的平台在家庭,礼俗孝道尽在婚俗文化之中。忽略了婚俗,也就失去了信仰,人会失去方向。做中国人自己的婚礼,弘扬中国传统婚俗文化,这是刘秉季多年来研究的课题。
四、针对行业提出可行性以及建设性的理念
深耕行业三十载,钻研婚俗一辈子。对行业的发展关怀备至,发现行业问题及时引导,提出很多可行性以及建设性的行业理念:
2011年,为了执行文化部《“十二五”倍增计划》,在中国婚礼文化产业推广,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婚庆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宗少山先生指导下,刘秉季接手编辑出版《中国婚庆》杂志,成为《中国婚庆》编辑部执行主编,开始耕耘在婚俗文化的大地上,并引领婚庆行业的发展。
2012年,鉴于“婚不起”,已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共同感受。刘秉季呼吁社会以及媒体,搞懂“婚礼”与“婚庆”的概念,“结婚礼仪”与“婚礼庆典活动”是两个概念,“婚,人人结得起!”提倡重视结婚礼仪,轻视婚礼庆典活动。
2013年,由于时代的发展,婚礼行业人才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势在必行,大学设立民政部,婚姻系没有相关的专业教材,由民政部设立高等学校婚庆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编委会,刘秉季,王小玫负责总编辑,协调整体情况,从2013年1月21日起,举办“全国高职院校婚礼专业”第二十五期规划教科书大纲会议“至2015年8月国家高等职业学院规划十一本教科书,《婚礼策划实务》、《 婚礼现场督导》、《婚礼主持教程》、《婚礼花艺与现场布置》、《婚礼化妆造型技术》、《婚礼音乐鉴赏与编辑》、《婚庆公司经营与管理》、《婚礼色彩设计与与应用》、《中西婚礼文化》、《婚礼摄 影教程》、《婚庆礼仪教程》发表。
2014年,高等学校婚庆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编委会主编刘秉季提出婚庆与婚礼的区别,强调必须加强“婚庆”服务“婚礼”,“婚礼”指导“婚庆”,按照地域“婚俗”是“婚礼”的基础的概念,不能一味的做婚庆,必须加上婚礼文化。得到了全国的响应,国内所有的婚庆论坛变更为婚礼论坛,婚庆峰会变更为婚礼峰会,婚庆人变更为婚礼人等等。
2015年,国内西式婚礼风行,100场婚礼90多场为西式婚礼,高等学校婚庆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编委会主编刘秉季适时提出“中国人办中国婚礼”,留住我们的根,弘扬中国婚俗文化的魂,《中国婚庆》杂志办刊方向也随之改变,断然决定把《中国婚庆》杂志更名为《中国婚礼》杂志,重点刊发婚礼学术文章,宣传婚礼文化,引导市场、引导婚礼人,国内掀起了“中国风”婚礼的浪潮,得到了社会以及婚庆行业的大力响应与支持。
2016年1月17日,北京秉季婚道教育科技研究院获得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鉴于婚庆行业同行之间大打价格战、相互倾轧,业内人士大呼“找不到行业方向”,北京秉季婚道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长刘秉季在青岛召开的“中国婚庆行业工作会议”上提出“婚庆人向婚礼人转变”,从卖道具、拉道具、摆道具、收道具的体力活变成婚礼文化人,一再强调:树立文化自信,相信文化的力量。2016年7月13日中国婚俗文化专业委员会获批登记,刘秉季成为第一任主任。
2017年上半年,婚庆行业发展20多年来,西式婚服风靡全国,中国婚俗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刘秉季积极倡导:“中国新娘结婚要穿中国嫁衣”,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从夏朝开始至现代,经历了25个朝代变更。而每一次的变更都给中国的文化系统输入新鲜的血液,其中,中国嫁衣最为显着。
2017年下半年,针对新时代中国婚礼如何办?新时代中国婚礼是个什么样?北京秉季婚道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长刘秉季指出:不是穿上大宋礼服、唐装汉服去结婚,就是新时代的中国婚礼,穿上大宋礼服、唐装汉服去结婚可以理解为婚礼展演,不是真正的新时代婚礼和中国婚礼。新时代中国婚礼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新时代的经济条件与物质基础和现代高科技的。
2018年,向婚庆人指出行业名词:“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的错误理解。北京秉季婚道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长刘秉季给出了解释,“中式婚礼”的定义:相对于外国人来说,严格按照中国礼仪,在中国举办了一场中国婚礼,他可以自称举行了一场“中式婚礼”;“西式婚礼”相对于国人来说,严格按照西方礼仪,在西方国家举办了一场婚礼,他才可以称之为举办了一场“西式婚礼”;所以,应该是“中国婚礼”或“时尚婚礼”。
2019年刘秉季提出家谱融合婚礼传承家庭文化。弘扬家谱文化、重视家谱传承,把家谱融合进婚礼仪式,人人结婚建谱,实为创新之举,既增加了婚礼的仪式感、又传承了家庭文化,让婚俗文明起来,让婚庆厚重起来、让文化传承起来、让婚礼更具责任感,结新婚,建新谱,记家史,传家风,既需要全社会的肯定,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并于2019年4月21日在京召开《家谱婚礼应用》新闻发布会。
五、我国婚庆行业的发展方向
目前,刘秉季先生正在潜心研究婚俗文化创意旅游项目的研究和实施,推广实施婚俗文化创意旅游、婚俗文化产业链等与婚俗文化相关的项目、尚属国内第一家运营婚俗文化创意项目的公司和研究院。
刘秉季先生在《坚持“一个主题——从家出发,传承东方婚俗文化”突出“七个引领——正确引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工作报告中,纠正行业概念中的“误解”,让人人办得起婚礼,让新人有家庭幸福感、愉悦感、和谐感。现在的婚礼是需要一个融合-传承与创新;创意-科技与创意的当代中国婚礼,符合现代文明的中国婚礼,也体现东方婚俗文化元素的中国民族特色的婚礼。这也是研究中国婚礼的核心。
突破婚俗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瓶颈,缔造婚庆文化产业链和景观带生态圈,打造真正的婚俗文化观光旅游,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婚纱摄影服务,我们要利用历朝历代的神话传说、爱情诗词、民间故事、民风民俗等独特的传统婚俗文化,去设计规划婚俗元素的打造,重视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策划,景点的设计要融合婚俗文化的理念,这样才具备地域性的文化魅力。
刘秉季先生一直有个梦想,他希望创办中国婚俗文化博物馆,馆址就设在羲皇故都——淮阳,不管国内国外的专家学者无言质疑,根在这里。同时传播“看看婚俗文化之根,再结婚”的理念。随着婚庆产业的发展,婚庆必将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规范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产业。婚庆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刘秉季先生说过,我国婚庆市场前景非常好,每年都要有几千亿的市场份额,大有文章可做,婚前的婚介市场、结婚的婚庆典礼、婚后的特色文化旅游,这些市场的开发都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而最好的婚庆活动就是让婚庆活动与地方文化相结合,根据当地独有的特色文化、民族风土人情,打造独一无二的婚庆文化。
在大禾婚礼文化艺术节中可以体现出来,中国幸福港湾大禾婚礼机构正向文化产业转型,将婚庆行业拉近文化领域,不再让婚庆行业仅仅在服务业徘徊。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婚庆行业能够更好的发展,还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尊重婚庆行业的发展,让婚礼成为人类社会的精神产物,向人们传递出家族的、民族的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婚礼仪式,总以大红色烘托气氛。吉祥、祝福和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在大陆,中式婚礼一般会穿汉服、旗袍、格格装等,但是不能忽视传统的三拜仪式,特别有意义。新人向父母、来宾叩拜以及夫妻对拜,代表了今后夫唱妇随,也让孝顺父母、感恩知足、夫妻相敬等中华传统美德得以完美展现。可以说,中式礼仪的寓意十分美好,两岸应该一起好好传承下去。
随着婚庆行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两岸在婚纱摄影、蜜月旅游、喜庆用品等方面已展开合作。两岸婚庆业者不妨携起手来,细致了解中华民风、民俗、婚俗,在婚礼策划中多多推广传统礼仪,并结合时代元素予以创新、改进,彼此取长补短,共同打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品牌。除此之外,两岸的相关部门、社会团体也应积极引导,倡导举办我们自己的中式婚礼,让宝贵的民族文化继续闪耀下去。